查看原文
其他

《东京女子图鉴》羞耻但好看:为何日剧毒鸡汤总能摩擦到你的痛点

2017-03-07 腾讯传媒 全媒派

 二十年后,40岁的绫像不曾受过伤一样走在东京街头。她穿着考究,挎着备胎男友,面对迎面走来的、难以企及的完美人生,在心里对自己说:“一起加油吧,因为想得到的东西还很多”,依然的凛冽,依然的野心勃勃... ...

 


这是最近大火的现象级日剧《东京女子图鉴》的结尾,11个20分钟组成了一卷残酷的东京浮世绘,戳中了不少北上广女白领们的心。这部日剧到底有何魔力?本期全媒派(qq_qmp)走近都市女性的内心世界,一聊让人欲罢不能的日剧套路,及其背后的现实物语。


 怎样的一部剧  

暧昧、羞耻、三观正

 

概括来说,这是一部“心机”少女成长史。一个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小姑娘误打误撞地来到东京,就像劳伦斯小说中的嘉莉妹妹一样,她志在千里却又“干粮”不足。在融入这个城市的过程中,她历经了职业、感情和自我认同上的多次变动,最终也没达成与自己的和解——只能忠于欲望,永不回头,不问值得与否。

 

总之,看完内心犹如挨了一记老拳,丧气,闷。



《东京女子图鉴》大概是本年度最直面欲望却又死不妥协的一部剧:感叹绫的贪心,她的不知满足,却也不禁暗下佩服她永远蓬勃着的生命力。



轻视她的攀比、虚荣、斤斤计较,却也不得不反问:换作自己,是否有放弃安逸的勇气。



对她的现实、功利不以为然,却又感动于她时不时流露出的单纯和良善......所以有人说,这部剧之所以好看,在于情节和人物内心的丰富性和矛盾感,也因此让人觉得更真实。



总之,看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一种在鄙视链中生存的被动感之中。那个用尽心力向更高的阶层游动的女主所经历的桩桩件件的故事,戳中的难道不正是在国贸、南京路大楼中的Amy、Andy、Isabella们的内心敏感带吗?



  欲罢不能日剧套路  

语录体、冲突感、相似性

 

如果说韩剧是少女们的童话故事,美剧是都市白领们的鸡血,日剧大概就是生活镜像:它就隐隐的虐,暗暗的丧,连欢喜也是小小的,就像村上鸡汤里说的:“生怕吵醒了旁边的痛苦”,仿佛这所有都是活在人间的代价。

 

俯拾皆是的语录体毒鸡汤

 

据说日剧迷都有随手截屏的好习惯,那些时不时蹦出来的格言语录,时而扎心,时而熨帖,已经成了不少“文艺青年”们发朋友圈的固定形态,满满的都是逼格。接下来请注意随手保存图片,迎接一大波儿朋友圈素材:

 

最近疯狂被安利的《四重奏》,简直就是一部语录大全。

 

关于梦想与工作:



关于夫妻:



关于志向:



再比如《最完美的离婚》,不少金句已成为姑娘们下午茶援引的宝典。

 

关于“迟到”。



关于人与人的差异:



再比如说李狗嗨(《LegalHigh》),彼时简直就是因为台词才去看的剧啊。

 

关于“无限膨胀的民意”这段论述,简直暗黑而清醒:



关于友情的毒鸡汤:



这种在家长里短中道出的哲理句,虽然有时候略显刻意,但对刚入日剧坑的小白来说,绝对是致命的吸引力。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编剧有才华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搞事情脸)


如何优雅的设置冲突感

 

冲突的设置在一部剧中,基本起到了推进剧情发展的作用,日本都市剧之所以能让你不知疲倦地追下去,真实地内置现实冲突起了重要的作用。

 

摩擦这个时代的G点

 

前段时间,刚刚走红的赵小雷得罪了一票女权主义者,缘由是高歌了一首《三十岁的女人》:“她是个三十岁,至今还没有结婚的女人,她笑脸中眼旁已有几道波纹”,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要说戳G点这件事,日剧才是老司机。



拿《东京女子图鉴》来说,在一个高度功利化的社会,横亘在圈际之间的鄙视链是不少都市女性的痛点。绫从三茶搬到惠比寿,再搬到银座,交了各种各样的男朋友,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港区的男人只会娶港区的女人。而即便她满满拥有了以前所憧憬的物质,却也永远过不上她歆羡的生活,这就是现实。



再比如去年火到北美去的《火花》,生动地演绎了一个关于“梦想”的老梗如何能玩得戳心:“东京漂”的德永租着几平的房子,整天吃杯面,超市打工领着低于最低水平的工资,被后辈嘲笑,他也怀疑过,可终究拗不过梦想。这不就是那些来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青春吗?



这个世界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了,而日剧呢,只是把这些槽点全都默默的放进柴米油盐,放进一个落魄主人公的命运,分明听见编剧透过作品说:开个玩笑,你可别哭。

 

剧情反套路:不完满的才是人生

 

被内地剧洗过脑的人表示,不能接受大团圆之外的任何一种结局。一定要分久必合,一定要苦尽甘来,一定要屌丝逆袭,一定要梦想成真......而日剧却常是贱贱的反其道而行,山那边还是山,对不起,这就是人生。



在《火花》中,德永终于成立了组合,但十年后,组合终究解散,而曾经那个与他同租的室友,也因为家庭的原因,不得已回到乡下,一切仿佛回到十年前的起点,让人不禁感慨,原来那些不能实现的,才叫梦想。



在《东京女子图鉴》中也是如此,本以为到最后一集,女主选择了之前的男闺蜜,应该是抛弃虚荣的标签,回归了平淡庸常的生活。可当路遇那个全身大牌,挽着高富帅丈夫,牵着完美的狗的“港区”贵妇的时候,她告诉自己“加油吧,因为想要的还很多”,终究,她还是忠于自己的欲望。



你瞧,这才是日本作品的套路:缺憾感。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你一直在期待,也许在后面,在后面一点她就会过上幸福的日子,然后大团圆结局,然而直到你等到最后一分钟,她也依然不幸。

 

戳破“皇帝的新衣”

 

生活有它残酷而现实的法则,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存在,只是为了不那么辣眼睛,人们习惯性的打上一层滤镜。而日剧的冲突感之一,大概就是把生活法则赤裸地展示给人看。



《东京女子图鉴》中是这样,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你努力、认真、野心勃勃就厚待你,阶级之间的差距是一辈子也难以逾越的鸿沟。最近同样大火的《四重奏》中也是这样:



日剧对于生活法则的暴露癖,大约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大喊皇帝没穿衣服的小男孩,总有种把什么戳破的快感。而这种戳破往往让人不适,也因此在观众和作品之间形成了某种“享受被虐”的和谐。

 

《世界最难的恋爱》

 

堆砌相似性才是最深的套路

 

记得《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最后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看到的一瞬间,忽然不再觉得这是别人的故事。日剧的套路也如是,大概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熟悉人的影子,因为相似性才是吸引力法则的根本。



《请与废柴的我恋爱》中柴田美智子的这段话是否正是不少从小到大按部就班向前的小姑娘们的心声?



而当看到《火花》中的德永,不断在买醉中努力,为了上电视,成为真正的漫才师,给一项的家人电话报喜不报忧,不也是每个来到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吗?



这样的故事就如同王小波小说里写的:“世界上最不幸的事就是吃了千辛万苦,最后做成一件傻事。”可是每个人的青春,不都是这样子吗?



日剧常常很短,却像是个微缩版的人生。那些要用几十年去明白的人生经验,总是在一集剧情中就给到你,你也不用思考太多,只需要一拍大腿:对呀,就是这样的!



所以,与其说人们迷上了日剧的套路,不如说,人们愿意跳出来看自己的人生,即便它或许千疮百孔,充满了讽刺和黑色幽默。这世界需要诚实的生活,就如同它同样需要治愈的幻梦一样,无论你跳出来审视和幻想多久,终究还是要一袭战袍,重归战场。

 

因为呀,这人间的烟火珍贵,而你需要努力地活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